1964年10月14日,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尼基塔·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心全会上被解除了职务,这一天标志着他长达11年的领导生计完全画上了句号。
过后,他反思自己的失利时,留下了那句让人形象十分深入的话:“我首要的缺点是仁慈和轻信别人。”赫鲁晓夫到底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?
赫鲁晓夫的起点不高,1894年4月15日,他出生在俄罗斯帝国卡卢加省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人家庭。小时候家里穷到啥程度呢?他14岁就得出去打工,在乌克兰的矿山干活儿,风吹日晒那种。
后来,1918年布尔什维克革新的风吹过来,他决断加入了,内战期间当政治委员,渐渐在党内混出了点名堂。到了1929年,他跑去莫斯科工业学院读书,这期间认识了斯大林的老婆娜杰日达·阿利卢耶娃,算是搭上了条重要人脉。
1931年,赫鲁晓夫被选拔成莫斯科市党委,开端在苏联政坛锋芒毕露。1934年,他进了联共中心委员会,1939年成了政治局委员。二战期间,他在乌克兰前哨干了不少大事儿,比方斯大林格勒战争和基辅战争,政治和军事经历都攒了不少。
1953年斯大林一逝世,苏联高层乱成一锅粥,赫鲁晓夫靠着自己的才能和人脉,在跟马林科夫、贝利亚这些大佬的奋斗中胜出。同年9月,他当上了苏共中心,1958年又兼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,成了苏联当之无愧的老迈。
说实话,赫鲁晓夫能爬到这一个方位,真挺不简单的。从一个没啥布景的乡村小子,到掌管整个苏联,他靠的不光是命运,还有一股子狠劲儿和灵敏的脑筋。不过,爬得越高,摔得也越狠,他的故事接下来就没那么顺了。
赫鲁晓夫上台后,不是那种守摊子的人,他一上来就想大干一场,搞了不少变革,想把斯大林留下的烂摊子拾掇好,趁便让苏联更现代化。
1956年2月,苏共二十大上,赫鲁晓夫干了件大事儿——宣布了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成果》的隐秘陈述。这陈述直接把斯大林的老底掀了,批判他搞独裁、大清洗,把多少无辜的人送去劳改营或许枪决。
这事儿在其时就像扔了个炸弹,国内国外都炸开了锅。赫鲁晓夫这么干,一种原因是想纠正斯大林的过错,另一方面也想给自己立个新形象,跟过去划清界限。
作用呢?短期看是挺震慑的,许多人开端反思斯大林年代的问题,社会风气也松动了点。但费事也来了,党内那些老派人物不乐意了,觉得赫鲁晓夫这是在砸党的招牌,动摇了威望。这帮人后来就成了对立他的主力。
赫鲁晓夫对农业特别上心,他知道苏联老百姓吃饭问题没处理,啥变革都白费。他推了好几招,比方前进农产品收购价,给农人多留点自留地,还大力推广种玉米。最知名的便是“处女地运动”,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开垦大片荒地,想多打粮食。
刚开端还真有点作用,粮食产值上去了,但没多久问题就暴露了。那些荒地条件太差,风沙大、土质烂,加上办理跟不上,开垦的热乎劲儿一过,产值就掉下来了。农人也没由于这一些方针富起来,粮食缺少仍是老样子,老百姓日子照样紧巴巴。
工业方面,赫鲁晓夫也想改改斯大林那套高度集中的形式。1957年,他把中心部委的权力下放到当地经济委员会,想让当地更有干劲儿,少点官僚迁延。
惋惜,抱负很饱满,实际很骨感。权力下放后,当地没经历,中心又管不到位,出产反而乱了套,功率没上去,资源还浪费了不少。
对外,赫鲁晓夫提了个“和平共处”的标语,想跟西方平缓联系。1959年,他跑去美国,是第一个访美的苏联领导人,跟艾森豪威尔聊得还挺热烈。
可到了1962年,古巴导弹危机把这层联系撕得破坏。他想在古巴放导弹,跟美国硬刚,成果美国发现后态度强硬,苏联扛不住压力,只好撤了。这事儿让苏联丢了体面,赫鲁晓夫的威信也受了冲击。
赫鲁晓夫跟我国的联系更是从亲兄弟变成仇敌。50年代末,中苏由于理念和利益闹掰了,1960年苏联爽性撤回了援华专家和技术上的支撑,两国完全争吵。这不只让苏联在阵营里失了神威,也让赫鲁晓夫在国内被批判交际无能。
总的来说,赫鲁晓夫的这些方针起点不坏,但执行起来问题太多,作用远没到达预期,反而给他自己埋了一堆雷。
赫鲁晓夫干了11年,到1964年被赶下台,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,而是许多问题堆起来,最终把他压垮了。
赫鲁晓夫的农业和工业变革听起来挺好,但实际作用差强人意。粮食产值上不去,农人日子苦,城市里工业出产也杂乱无章。老百姓日子没啥改进,天然对他有定见。苏联那时候本来就靠经济撑门面,经济搞不好,领导的位子就坐不稳。
去斯大林化让赫鲁晓夫在国际上赚了点名声,但在党内却捅了马蜂窝。那些靠斯大林上位的老家伙觉得他太急进,动摇了党的根基。加上他风格有点专断,党内不少人对他积怨已深,等着时机反扑。
古巴导弹危机是赫鲁晓夫交际上的一大败笔。外表上看避免了核战,但苏联撤导弹被外界当作认怂,国际形象受损。中苏联系决裂更糟,苏联在阵营的领导地位被削弱,赫鲁晓夫被骂决议计划失误。
赫鲁晓夫这人性情挺直爽,但也简单过头。他爱在公共场所即兴说话,有时候说得太冲,缺少深思熟虑。比方1960年在联合国大会上,他气得拿鞋敲桌子,这事儿传出去后,许多人觉得他不行慎重,领导形象大打折扣。
赫鲁晓夫上台后,选拔了不少年轻人,像勃列日涅夫、谢列平这些人,想让他们支撑自己的变革。可他没想到,这些人后来成了挖他墙脚的主力。1964年10月,他去黑海休假时,勃列日涅夫等人趁机在莫斯科开会,策划了一场政变,直接把他拉下马。
这几条加起来,赫鲁晓夫的位子就保不住了。1964年10月14日,苏共中心全会开会,他被责备方针失利、领导无能,当场就被免了职,勃列日涅夫接了班。
赫鲁晓夫下台后,闲下来反思时说了那句“我首要的缺点是仁慈和轻信别人”。 “仁慈”这词儿听起来挺正面的,但在苏联那套政治系统里,太仁慈有时候便是脆弱。
赫鲁晓夫不像斯大林那样心狠手辣,他上台后没搞大清洗,对党内相对宽恕,想靠压服和变革推进前进。可这套在权力奋斗里不管用,他没狠下心拾掇对立派,成果让人家钻了空子。
“轻信别人”更直接点出了他的失误。他重用了勃列日涅夫这些人,认为他们会忠心支撑自己。可实际呢?这帮人外表听话,背面却早早布局,等时机把他干掉。赫鲁晓夫太信自己的判别,没防着身边人,成果被自己选拔的人捅了刀子。
这话不光是他个人的总结,还透出了苏联政治的实质。那是个有你没我的环境,信赖和仁慈反而成了短板。赫鲁晓夫想靠抱负和热心改动苏联,但实际告知他,光有这些远远不行。
1964年10月14日被免职后,赫鲁晓夫没啥抵挡,就这么退了。他被安排在莫斯科城外一栋别墅里养老,过起了低沉日子。偶然写点回忆录,但也没揭露出书。1971年9月11日,他由于心脏病逝世,77岁。葬礼很简单,没搞国葬,挺契合他下台后的落寞。
赫鲁晓夫走了,勃列日涅夫上台后,苏联又回到了老路子,保存死板成了主调。不过,赫鲁晓夫留下的影响没那么简单抹掉。他的去斯大林化让苏联社会松了绑,后来戈尔巴乔夫的变革多少有点他的影子。